近日,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》,阐明清洁卫生的公厕环境是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,直接体现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。这一标准将对包括景区、公园等在内的公共场所的厕所的建设提出量化要求,集中解决公共厕所的老难问题。
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了72.6万人的如厕时间,进行充分研究分析,在新发布标准中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∶2,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∶1。此标准于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,将有效缓解女性如厕难题。
难寻找?厕所不再隐身
公厕难寻,引无数游人尽折腰。公厕隐蔽、密度小,“找厕难”往往景区等公共场所“如厕难”的第一道关。
早在2003年,原建设部发布的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》,对公厕设置间距和数量就有明确规定,即居住用地设置间距500—800米,3-5个/km;公共设施用地设置间距300—500米,4-11/km;工业、仓储用地设置间距800—1000米,1-2个/km。
今年4月,为了解决找厕难,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称,新的《北京市公共厕所建设标准》有望出台,年内北京将对重要街道附近的首批700座公厕进行改造提升,同时,要达到300-500米之间就有一座公厕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表示,公厕改革需要细致便民的考量,也需要宏观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,政府在做新区规划和老城改造时,对于公厕的投放位置、建设设计应更科学、更便民,让公厕不再“隐身”。
排长队?调整厕位比例
找到了厕所,却排不上队,“如厕难”的第二道关就是厕所门前的“排长龙”。在人流密集的商场、车站、景区等,上厕所排大队,特别是女性上厕所排大队的场景几乎天天都在上演。
新发布标准中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:2,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:1。
公共区域如厕何时不再“排长龙”?女性如厕何时不再有“等待尴尬”?新的“公厕国标”发布后,实际落地成效如何,值得期待。
脏乱差?改善如厕环境
景区游玩,遇到内急问题,如已幸运找到厕所,并且终于排到了厕位,那么,你将面对“如厕难”的第三道考验——厕所卫生环境。
其实,针对公厕的内部环境,在2013年2月,原卫生部曾就强制性的公厕国标《公共厕所卫生标准》公开征求意见,标准将厕所臭味分为四个等级,并明确评臭人员由3人组成,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专业人员。此外,征求意见稿要求,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,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。
公共厕所是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,也是观察一个城市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。公厕环境卫生的维护和提升,其实也在考验着市民素质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自觉抵制不良如厕行为需要人人参与。
华而不实?保障基本功能
一边是“如厕难”成为城市市政建设的久病沉疴,一边是有些地方大兴土木热衷建设“豪厕”。一些旅游度假景区,为了形象建设,不惜花重金修建星级公厕已不再是“新闻”。
中国的厕所革命,是先追前卫还是先保基本?一些专家表示,厕所的主要功能是如厕,在有限的公共投入中,首先应该解决和保障公厕位置便民、环境卫生、设施完整等,这才是民众最基本、最根本的需求所在。